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
首页学院概况新闻公告党团建设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实验安全
通知公告 更多>>
您的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简章 >> 正文

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2025年招生简章
2025年03月18日 13:17   审核人:

一.学院简介

郑州科技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溯源于学校上个世纪90年代的汽车专业,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学术和文化底蕴。学院始终以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素质汽车、交通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地方乃至我国汽车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教师“双师”素质特征突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建有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郑州市汽车类实训基地1个、汽车综合驾驶实训基地1个、农业工程技术中心1个、汽车安全环保检测线1条、现代汽车创新实验室1个,以及整车拆装、发动机实训、底盘实训等专业实验、实训室5个。学院还先后与宇通客车、上海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郑州轨道交通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人才培养。

学院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全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宇通公司、上海汽车等)和交通运输系统(郑州轨道交通公司等)的设计、规划、施工和组织运营管理部门。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深造,专升本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数量连年攀升。


二.领导简介

2529

李冠峰

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农业大学工作,曾任教务处副处长、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郑州科技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曾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兼任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工信部及河南省汽车行业准入咨询专家等。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等。近年主要执笔完成了《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河南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河南省专用汽车发展规划(2015-2020)》、《河南省“十三五”汽车及零部件科技发展规划》等软课题研究。发表论文70多篇,主、参编教材和专著20多部。


关红阳

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共党员,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先后荣获河南省民办教师优秀园丁奖,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郑州市创业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发表各级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加各类项目10余项,主编教材和著作2部,参加河南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曾代表学校参加并获得河南省第一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河南省第三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优秀奖;曾获郑州科技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3C1B3

王基月

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市优秀教师,硕士研究生,一级建造师,工程师,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郑州市智能工业机器人及集成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液压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河南省教育教改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工业机器人安全人机智能系统研究”、“工业机器人避障检测与安全控制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微型数控雕铣机智能对刀系统研究与开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教改)等纵横向项目29项,其中一项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检索1篇,EI(JA)检索3篇,中文核心13篇,教改论文4篇,主编或参编教材2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2017年荣获“全国第三界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多次奖励,其中省级特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017年到2021年连续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信息化教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郑州科技学院“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2021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地方高校第七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22年,荣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赛项“优秀裁判员”。


三.核心课程

《智能汽车概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无人驾驶智能视觉系统原理与实践》《汽车构造》《专业导论》《汽车应用材料》《汽车理论》《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理论与发动机原理》《汽车试验工程》《机动车鉴定与评估》《汽车检测技术》

《交通工程学》《汽车电工电子》《汽车运输组织学》《发动机原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新能源汽 车设计》《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汽车制造技术》《汽车电子学》《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四.专业介绍

01

交通运输 【本科】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运输组织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交通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输组织、技术保障和管理等工作。

专业代码:081801

学科门类:工 学

学 制:四 年

学 位:学 士

02

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与轻轨)行车组织、客运组织与管理、高铁客运服务等方面理论与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从事运输组织、客运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03

车辆工程 【本科】

专业代码:080208

学科门类:工 学

学 制:四 年

学 位:学 士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汽车理论、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以后可在汽车或相关领域从事车辆设计、制造检测、电子控制实验和运营管理等工作。

04

汽车服务工程 【本科】

专业代码:080208

学科门类:工 学

学 制:四 年

学 位:学 士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汽车服务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较强解决汽车后市场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汽车检测与维护、汽车保险与评估、汽车运输等领域就业,从事管理、技术服务、科研等工作。

05

新能源汽车工程  [本科】

专业代码:080216T

学科门类:工 学

学 制:四 年

学 位:学 士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新能源汽车理论、车辆设计制造以及试验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以后可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试验研究以及管理工作。

0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科】

专业代码:600606

学科门类:工

制:三 年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领域客运组织、服务、行车组织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地铁、轻轨、城际铁路等企业从事站务管理、行车指挥、客运组织与服务、票务管理等工作。

07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专科】

专业代码:460701

学科门类:工学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汽车生产制造等方面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车辆改装等领域从事制造、装配、检验整车性能与评价等工作,也可在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从事销售。二手车评估、汽车保险和理赔等工作

08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专科】

专业代码:500212

学科门类:工学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汽车后市场服务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可在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的相关企业从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控·等系统的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等工作。


五.学院特色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有河南省现代汽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汽车维修示范性实训基地、郑州地方高校示范性实训基地——汽车综合技术训练中心,汽车综合驾驶实训基地、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汽车安全环保检测线、现代汽车创新实验室、电工电子综合技术训练中心、金工实习中心,以及整车拆装、发动机实训、底盘实训等专业实验、实训室等。

学院秉持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传统,围绕“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大实践平台建设,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参与各类创新项目研究和竞赛比赛,荣获了一系列荣誉奖项,研发的“全地形车”“六足救援机器人”“工程越野机器人”等创新成果崭露头角,追梦战队“在2021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荣获一等奖等。

所获荣誉


教师荣誉


实习就业情况


六.多彩生活

学院党团组织积极指导和引导各类学生社团联合开展科研兴趣小组、学习竞赛、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热情活泼、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紧张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外,让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阳光下、融入大自然,享受全方位美好而快乐的大学生活。


教学成果


志愿服务


多彩生活


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5BDB8

餐厅的美食

F50A

雅静的宿舍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未来可期,且如约而至。

我在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等你~

关闭

  Copyright © 2017 郑州科技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